一、思维可视化我校的“思维可视化”课程基地,是依托思维可视化技术建设未来课堂,构建思维可视化学习模型,研发学科思维可视化学习资源,促进学生学习力持续提高的课程基地。其核心是借助技术手段,把学生学习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,在师生共同分享、分析、评价和诊断中,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、网络化,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、动手探究和团队合作等学习能力,推动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,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“思维可视化”课程基地,是一个适用并覆盖了高中所有学科,整合了思维科学、心理科学、脑科学、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综合性教学实验项目,也是一个力图从思维层面提升教学效能的创新型实验项目。思维可视化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流程思维可视化理论模型二、基于“思维导图”和“云课堂”的思维训练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(1)、“思维导图”--让思维清晰表达,可视可借鉴。思维之形是放射性的,是从中心向四周弥散的开放性结构。思维导图由点到线、线面结合、融为一体的放射性结构,正切合了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和教学的基本规律。我校“思维导图”教学基本思路是,把学习内容提炼出若干关键词,每个关键词作为一个思考中心,教师围绕这个思考中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,形成若干思考点或可联想的知识或技能,使各个看似孤立的知识逐步扩展为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。学生思维导图1学生思维导图2(2)、“云课堂”—让思维互动碰撞,可测可诊可评。“云课堂”是基于高速流畅、随时随地、安全便捷的网络环境下的课堂。相较传统课堂而言,“云课堂”可以使教学活动、教学方式、教学资源等,不再受时间、空间、速度、方式等要素限制,因而是一种更为开放的课堂,是一种无边界的学习平台。在“云课堂”中,学生可以随时进入网络学习平台,根据任务驱动对海量的资源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学习,对传统课堂上未完成的学习任务,需拓展的学习项目,或需温习巩固的知识进行再学习。在高中三年探索思维可视化的三个学习阶段:高一年级运用思维导图技术进行信息加工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记忆、思维的训练课程,系统的掌握记忆方法(关键词链接、图像链接、归纳记忆、分类记忆、思维导图记忆、图示化记忆、分解记忆等)和思维方法(发散、聚合、辩证、递进、转化、创新)。高二年级运用流程图进行解题训练。高三年级运用建模原理进行专题复习及提升应试能力。学生“云课堂”1学生“云课堂”2学生“云课堂”3 
时间: 2020-07-10 10:02 来源: 教师发展中心 点击数: 5390